超越执着与自我:《金刚经》教会我的心无所住

很感恩有这个因缘能够聆听常⼀法师主讲的《⾦刚经⽣活》线上课程,也感恩有这个机会踏出舒适圈,学习担任这⼗堂课的主持⼈,为⼤家服务。感谢法师和同学们的⿎励与⽀持,让原本抗拒在众⼈⾯前讲话的我,逐渐建⽴⾃信。

由于我的佛学基础不深,许多佛学名相和思想让我在听课时,常常感到吃⼒甚⾄迷茫。然⽽,担任主持⼈的⻆⾊促使我课后更加认真地消化课程内容,并通过阅读圣严师⽗的《福慧⾃在》以及其他佛学⼊⻔书籍,进⼀步深⼊理解。这过程中让我收获良多,得以更好地跟随法师的引导,深⼊体会《⾦刚经》的智慧。

在参与课程之前,我对经典并没有太⼤的兴趣,认为它们是很难懂的古⽂,甚⾄觉得研读经典的⼈都有点古⾥古怪,讲话佛⾔佛语,让⼈难以亲近。我从来也没有成佛的愿望,只想好好做个有⽤的⼈,让⾃⼰少烦少恼,也帮助他⼈快乐⼀点。然⽽,这次课程打破了我的迷思与误解,原来佛经并不是远离世俗的⾼深理论,⽽是可以很实际地运⽤在⽇常⽣活中,让我们少点烦恼、多点快乐的⽅法。这也让我对这部经典产⽣了兴趣。

课程开始,常⼀法师从《六祖坛经》中举五祖和六祖的对话,来说明《⾦刚经》的重要。六祖惠能⼤师因听到「应⽆所住⽽⽣其⼼」⽽彻悟到⼀切万法不离⾃性。所以我们必须透过佛法学习来认识本⼼⾃性。法师引⽤藕益⼤师的⼀句话:「饶你讲得⼗⼆分教,下得千七百转语,皆是⽣死岸边 事」。意思是,学这么多经典,到了⽣死关头却⼀点也⽤不上。所以说,我们必须⽼⽼实实,脚踏实地地去实践修⾏,实践经典。唯有这样,佛法才能跟我们的⽣命做链接,⾯对⽣命流转、⾯对烦恼时,才能为⾃⼰找到逃脱困境的出路。

法师殷勤地嘱咐我们要在⽇常⽣活中练习⽅法,并以在泥巴地⾯上铺砖块做为⽐喻解释。如何使铺好的砖块在踩过时,隙缝间的⽔不会溅出来?那就要加⼊细沙⽯、⽔泥等,把砖块间的隙缝铺平、补平。⼤的砖块就如同我们的定课,投⼊多少时间和精⼒做定课,就有多少坚实的基础,来构建⼀条稳固平整的修⾏之路。隙缝则是⽣活中零碎的时间。我们要把握⽣活中琐碎的时间,尽可能使⼀天的⽣活都能处在修⾏状态中,让六根不受外境的六尘影响,减少烦恼。以下是⼀些每⽇学习功课:

1.每天早上醒来后要练习【默照】:身在哪⾥,⼼在哪⾥;安定专注,清楚觉察。

2.练习【应⽆所住,⽽⽣其⼼】:对事不执着、不贪恋、减少攀缘。
这是我在学习主持的过程中,很努⼒练习的功课。平常不善于在众⼈⾯前讲话,也不习惯众多瞩⽬在⾃⼰身上,所以得在台上主持讲话,是⼀个让我可以好好练习「⽆所住」的机会。⼼不要牢牢抓住⾃⼰主持得怎样、是否说对说错、别⼈怎样看我,⽽纯粹地去体验当下,把当下这个⻆⾊扮演 好,需要做什么说什么,就好好地完成它,然后让它过去。那样紧张的⼼情也会慢慢地消失。主持结束后,得到他⼈的肯定时,也要练习不让⼼「住在」那些赞赏、成就,⽽膨胀⾃我。

3.打坐30分钟,以禅修安顿身⼼。
法师分享了⼀部影⽚,谈到为什么现代社会有有越来越多的⼈患上忧郁症和焦虑症。主要原因是我们⽣活在⼀个充满感官刺激的环境,使得⼤脑释放使⼈快乐的多巴胺。但是快乐与痛苦是共存在⼈脑的机制天平上。⻓时间倾向于过度快乐时,⼤脑恢复天平平衡时,会相等和相对地倾向痛苦的⽅向。如何让⼤脑回到“factory mode”,让快乐和痛苦达到平衡呢?就要靠禅修来安顿身⼼。

4.练习对⼿机「默哀」
我们现代社会,不论哪个年龄层,都有“⼿机不离⼿”的现象。⼿机屏幕带来的感官刺激,使得我们的⼼不断地浮动,这与修⾏六根不动是背道⽽驰的。每当滑⼿机的冲动升起时,我们可以练习对着⼿机默哀三⼗秒,⼼中默念:“愿我的六根rest in peace,不再⼀直动”,然后,以⼀句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的祝福回向给它。这也是《⾦刚经》要教导我们的,能够透视幻相,不为六尘所困,以清净⼼开启⾃家宝藏。

5.练习【默照五不】:看到不想 、听到不想,不给名字、不给⽐较、不给形容。
有⼀回,我正准备上座打坐时,余光中看到⼀团⿊⿊的影⼦从身边掠过。下意识就⽴刻给名字(”那是蟑螂”),给形容(“还有翅膀的“),给⽐较(“蟑螂是肮脏恶⼼的”,⽽⾃认为⾃⼰是清洁的),看到就想(“如果它⻜到我身上来怎么办?” )。接着,害怕讨厌的⼼情就涌上⼼头,身体也从蒲团上跳了起来。在短短三秒钟內,我就犯了【默照五不】⾥的四项,⼼也就紧紧地抓着那只蟑螂不放。想⼀想,⼀天24⼩时(86,400秒),需要⾯对那麼多的⼈事物,我们的⼼有多少秒是「住在」分别、⽐较、讨厌、贪恋中的呢?更别说是这⼀期⽣命,那更是数不胜数。我們的六根不断地与外境的六尘互动,使得我们的⼼不断地在烦恼中轮回,不断地在⽣命苦海中流转,不得⾃在。因此,我们要在⽇常⽣活中练习守护我们的六根,练习⼼⽆所住。

法师引⽤《杂阿含经》⾥的「如⻳藏六」故事,来说明守护六根的重要性。乌⻳为了保命避免被野狼吃掉,把⾃⼰的头, 尾巴和四肢都缩进⻳壳⾥。我们也要学习做「缩头乌⻳」,把⾃⼰的六根收摄回来,防⽌魔王有机可乘。例如:眼睛被不可爱的蟑螂勾⾛,⽿朵被别⼈夸奖⾃⼰的赞美声迷  惑,⿐⼦被薯条⾹牵着⾛,嘴巴被可⼝的巧克⼒召唤,身体被柔软的床吸住,⼼被表现出⾊的成就感迷醉,等等。如果我们放任六根,它们就会不断与外境的六尘纠缠,使我们的⼼不断地在分别、⽐较、贪恋和厌恶中轮回,不断在⽣命苦海中流转。如果我们经常练习向内收摄,六根会变得更加敏锐完整,⼼也更能⼒主宰⾃⼰。

法师分享了⼀部影⽚,谈到⼈的⼤脑在7岁前已被程序化,导致我们95%的⼈⽣是由潜意识主导着。这潜意识是由我们过去世所累积的业⼒⽽形成的。如果我们随着潜意识所控制的业⼒随波逐流,就永远堕⼊烦恼的因果循环⾥。那该如何重新改写新的⼈⽣程式呢?那就要透过修⾏的⽅法,每天重复的练习,来修正我们身⼝意习惯,重新地编程我们的⼤脑程序,养成新的习惯。我们⼀般⼈所下载的⼤脑程式⾥,因为「⾃我」太⼤了,才会产⽣种种的烦恼。当我们把「⾃我」看得太重要、了不得时,就会不断地向外追求,不断地排斥外在环境中的⼀切,对于任何⼈事物都紧紧抓着不放。因此就很容易产⽣你我他的分别对⽴、磨擦和⽭盾,造成种种的⼼理痛苦和烦恼。

就拿我⾃⼰来当例⼦,我⼀直很抗拒在众⼈⾯前讲话,总觉得⾃⼰⼝条不好,脑袋不灵光,也没有什么内涵好分享的。其实这种缺乏安全感和抗拒的⼼理,是来⾃于很强的⾃我中⼼。因为我太爱⾯⼦了,太在乎别⼈对我的看法,所以不愿意把⾃⼰的缺点曝露出来,总想躲起来,以保护着⾃⼰塑造的虚假膨胀的形象。当我们能够学习放下层层的⾃我执着,不再被「⾃我」绑住时,就能获得真正的快乐,⼈⽣道路上也⾛得更洒脱⾃在。法师⿎励我们将修⾏的知⻅和⽅法落实到⽇常⽣活中,清楚地认识⾃我、淡化⾃我、最终消融⾃我。

我们与⽣俱来就习惯⽤⾁眼往外看所有的⼀切现象;⽤⽿朵听⼀切声⾳;⽤⿐⼦嗅⼀切⾹⽓;⽤⾆头尝⼀切美味;⽤身体触碰⼈与⼀切环境;⽤⼤脑思考⼀切知识,却不知道这所有的⼀切经验,不过都是⼀种表相⽽已。《⾦刚经》⾥的⼀种思辨形式「假有→⾮有→真有」解释道,所有的⼀切表相都是因缘和合、缘⽣缘灭的⽆常现象,都是暂时的假有,如同梦幻泡影般的不实。既然我们的存在是五蕴相续⽽成,我们的精神,物质身体以及居住的物质世界,都是空、⽆我的,⾮真实的存 在,所以是「⾮有」。如果我们能够如此的观照,并放下对现象的执著,就不会被现象牵着⾛,不会因外境不能顺应⾃⼰⽽感到痛苦万分。
 
法师提醒我们要学习把世间的⼈事物看作如演戏,了解万物皆是因缘和合的假相。认真地演好当下的⻆⾊,但很清楚⾃⼰是在演戏,不被戏中的你我是⾮、利害得失所困扰不已。有⼀回,我在⼯作中遇到了⼈际关系上的挫折,⼼⾥起了很⼤的烦恼。⾯对同事们的曲解和不合逻辑的指责,我试图澄清事实,但却引发了更多的争执和误会,让事情变得更加复杂。当时,我真的感到百⼝莫辩,内⼼充满委屈和痛苦,下意识地想要找⼈倾诉。这股想找⼈抱怨诉苦的冲动,背后其实是很强的「⾃我中⼼」的烦恼在作怪。因为我过于坚持⾃⼰是对的、别⼈是错的,所以渴望得到的他⼈的认同和⽀持。⾃⼰也不能接受我被诬赖、我被批评、我被不喜欢。正是这些种种执着和对⽴⼼,让我陷⼊了痛苦的漩涡⾥。当我试着放松身体,以局外⼈的⻆度来观看这⼀出戏,来观照⾃⼰的⼼念时,会发现紧紧抓着不放的是⾮对错也渐渐松开了。⾄于公平与否也没那么重要了,⼼⾥也更有⼒量放下⾃⼰,主动地去善解对⽅。虽然⼼中偶尔仍会冒出⼀些念头,⽐如“岂有此理”、“不可理喻”、“仗势欺⼈”等等,但当我反复练习清楚觉察这些念头的升起,并⻢上切断它,不跟着它跑时,那些粘粘的「⾃我中⼼」的执着会在不断地观照和放的过程中,逐渐失去粘性⼒量。痛苦的感觉也⼤幅度减少,⼼情也轻松了许多。

《⾦刚经》说宇宙世界是⼀合相,是许多因缘汇聚⽽成的整体。由于众⽣的业⼒不同,所感知的世界也各有不同,因此并不存在⼀个固定不变的“真实”世界。同样的江河、溪流,⼈类看到是⽔;天⼈看到的是琉璃;饿⻤看到的是脓⾎;对⻥虾来说则是家。这也说明了,我们⾃我主观所看到、所认知的世界是⾮常狭窄的。明⽩了这道理,可以帮助我们拓展视野,不再堅持⼰⾒,认为⾃⼰永远是对的、⼀定是最好的、最⾼明的。在处理⼈际关系时,能让我们更具有同理⼼,理解他⼈的⽴场和情感,以包容的态度沟通和解决问题。

《⾦刚经》⿎励我们要发⽆上菩提⼼、也就是成佛的愿,也是经⽂⾥所说的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」。要朝佛的⽬标前进就要⾏菩萨道,⽽菩萨道是以六度波罗蜜为根本。《⾦刚经》特別强调布施⾏;布施如果修得好是会通向六波罗蜜的圆满。法师解释,布施可以分成财布施、⽆畏施和法布施等三种。财布施是直接给予他⼈物质上的援助,服务⼤众。⽆畏施是通过克⼰的持戒和宽恕容忍的忍辱度,来给予他⼈安全感,抚慰⼈⼼。法布施则需要具备正知⻅和禅定为鉴机,并以雄健⽆畏的精进,来适时适机地给予他⼈适宜的法药,帮助他⼈解决烦恼,得到真正的快乐。

《⾦刚经》强调真正的布施要做到「三轮体空」,那就是做了布施的事以后,不要想到⾃⼰是布施的⼈,谁受了我的布施,⽽我⼜布施了什么东⻄。做过的好事要⻢上放下,将「我」的观念逐渐淡去。这不仅帮助我们破除对功德的执着,还引导我们超越你我他的分别对⽴,以平等⼼帮助⼀切众⽣,「以利他为利⼰」的菩萨精神,达到⽣命最圆满的⾃利利他价值。

法师强调,修学佛法必须「解⾏并重」。如果只停留在⽂字般若的层⾯,就会陷⼊光说不练的状 态。这跟我们的⽣命是没有实际的链接,⾯对⽣活烦恼、⾯对⽣命流转时,是⼀点也⽤不上的。⽽如果修⾏没有正知⻅作为引导,便会陷⼊忙修瞎练的状态,对于解决⽣死问题也帮助不⼤。所以,我们应该将⽂字般若和观照般若这两个核⼼⽅⾯同时并进,以达到实相般若,显发我们内在的智慧⼼。

法师⽤⼤云层遮盖太阳的⽐喻,来说明我们每个⼈都本具般若智慧。但是,现在由于⽆明烦恼如同厚重的⼤云层,覆盖了我们智慧的阳光,使它暂时⽆法显现。只要我们通过不断地闻思修,逐渐地吹散这些云层,智慧的光芒就能照射出来。法师解释,修⾏虽然很难,但没有其他⽐修⾏更容易的⽅法了。我们要提起虔诚⼼和信⼼,⽤⽣命去实践修⾏,实践经典。我们要效仿滴⽔灌溉农耕的⽅式来实践修⾏。即使时间短暂或进展缓慢,只要持之以恒、契⽽不舍地练习⽅法,我们就能⼀点⼀滴地唤醒内⼼本具的佛性,验到佛法中真正的智慧与解脱。

文/王莉炫
图/林文庆
活动日期/ 2024年7月22日至2024年10月7日

Event Type: